
- STONE:一种带收益的流动 ETH 资产。用户可以质押 ETH 铸造 STONE,既能享受质押收益,又能拿着 STONE 在 DeFi 里“玩转”各种场景,比如借贷、交易,真正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 SBTC & STONEBTC:专为比特币设计的跨链解决方案。SBTC 统一了不同链上的 BTC 衍生品(如 WBTC、BTCB),让比特币的流动性不再“各自为政”;STONEBTC 更进一步,让比特币也能生成收益,彻底释放 BTC 在 DeFi 中的潜力。
- LiquidityPad:为新兴链量身定制的流动性发行平台。它连接以太坊的深厚流动性与新兴链的高收益机会,让资本双向流动,既帮新兴链“引流”,也让以太坊用户赚取更多收益。
- 以太坊的“两难抉择”:上海升级后,ETH 质押变得更简单,但用户仍需在质押收益和 DeFi 参与之间二选一。传统流动性质押方案(如 rebasing 机制)复杂且不跨链,体验感极差。
- 比特币的“尴尬处境”:作为加密货币的“老大哥”,比特币却因缺乏智能合约功能无法直接参与 DeFi。不同链上的 BTC 衍生品(如 WBTC、BTCB)各自独立,流动性碎片化严重,资本效率低下。
- 新兴链的“成长烦恼”:像 Berachain、Solana 这样的新链虽然技术创新,但缺乏流动性支持。传统方法靠代币激励吸引流动性,短期有效,长期却会导致代币贬值,经济模型不可持续。

- 有机流动性生成,告别代币激励“老套路”:传统跨链方案往往靠代币激励吸引流动性,但这种“撒币”模式不可持续,长期会导致代币贬值。StakeStone 另辟蹊径,通过 Native 的 Credit Margin Engine(CME)实现有机流动性生成。CME 是一个跨链市场做市系统,能优化价格发现、减少滑点,还能通过一键式操作简化用户体验。白皮书提到,这种机制让资本效率提升了 20 倍,堪称“黑科技”!
- 模块化架构,灵活又稳定:以 STONE 为例,其模块化设计(Vault、Minter、Strategy Pool)将代币发行与收益策略解耦,既能动态调整收益策略,又能保证代币的稳定性。用户质押 ETH 后,Vault 作为缓冲池优化资本利用,Strategy Pool 则通过治理(OPAP)选择最优收益策略,风险隔离、收益最大化,设计得相当“聪明”。
- 双向价值飞轮,连接以太坊与新兴链:LiquidityPad 是 StakeStone 的明星产品。它让以太坊的深厚流动性流入新兴链(如 Berachain、Solana),帮助这些链快速“引流”;同时,新兴链的高收益机会又能回流以太坊,用户可以用 LP 代币在 Uniswap、Aave 等协议里继续“生财”。这种双向流动就像一个“经济飞轮”,既促进了新兴链的成长,也让以太坊用户赚得盆满钵满。
- 生态布局,朋友圈“豪华”:StakeStone 已经与多个链和协议深度集成,包括 Mantle、Linea、Zircuit、Scroll 等,支持多种资产(如 ETH、WBTC、BTCB、USDT)。最新数据显示,StakeStone 生态目前锁仓量达 3.3041亿美元,已启动 4 个项目,包括 GOAT Network、Berachain、Aria Premiere Launch 和 Plume,累计吸引 12.9 万+ 历史参与者。白皮书中提到,项目已有 33 万+ 用户和 100+ 集成协议,生态规模不容小觑。
- GOAT Network Pre-Deposit:锁仓价值 185万美元,帮助 GOAT Network 在主网上线前积累流动性,支持其去中心化排序器和 dApps 生态。
- Berachain:锁仓价值高达 3.1437亿美元,用户可存入 ETH 或 BTC 参与 Brc20 存款活动,赚取奖励和积分,助力 Berachain 生态发展。
- Aria Premiere Launch:募集资金 1095万美元,通过预存款金库支持 Aria 生态的代币发行和主网启动。
- Plume Pre-Deposit:锁仓价值 1418万美元,为 Plume 主网上线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为用户提供 StakeStone 和 Plume 的双重奖励。

- 贿赂与销毁:协议通过 STONE-Fi、BTC-Fi 池和 LiquidityPad 金库收取费用,部分费用用来回购并销毁 STO,产生通缩压力。
- Swap & Burn:金库持有多种资产(如蓝筹资产和合作伙伴代币),STO 持有者可通过套利机会兑换金库资产,同时销毁 STO,进一步增强通缩效应。
- 5年释放计划:代币释放周期长达 5 年(2026-2031),体现了项目对长期发展的承诺,避免短期抛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