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实施关税的国家增加收入:外国生产者和国内消费者共同支付这部分税收(具体由谁支付多少取决于双方的相对弹性),这使得关税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税收方式。
- 降低全球生产效率:关税干扰了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
- 对全球经济具有滞胀效应:对世界整体而言是滞胀的,对被施加关税的生产国更具通缩效应,而对实施关税的进口国则更具通胀效应。
- 保护进口国/施加关税国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竞争的威胁,虽然效率可能降低,但如果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维持国内总需求,这些企业更有可能生存。
- 在大国冲突时期具有必要性:关税可确保国内生产能力,尤其是在国际局势紧张时。
- 减少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失衡:通俗来说,就是减少对外国生产和外国资本的依赖,这在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或战争时期尤为重要。
- 被施加关税的国家/地区的回应;
- 汇率的变化;
- 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和利率;
- 中央政府调整财政政策以应对这些压力。
- 如果被关税国家以对等关税回应,则会导致更广泛的滞胀效应;
- 如果货币政策放松,实际利率下降,通缩压力最大的国家货币贬值(这是中央银行的常规反应);或者货币政策收紧,实际利率上升,通胀压力最大的国家货币升值(也是常规反应);
- 如果财政政策在通缩疲软地区放宽,或者在通胀强劲地区收紧,这些变化会中和部分通缩或通胀效应。
- 生产、贸易和资本失衡(尤其是债务)必须以某种方式减少,因为它们在货币、经济和地缘政治层面已变得危险且不可持续(当前的货币、经济和地缘政治秩序必须改变)。
- 这些变化可能会以突然的、非传统的方式发生(如我在新书《国家如何破产:大周期》中描述的那样)。
- 长期的货币、政治和地缘政治效应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人们对债务和资本市场作为安全财富储存手段的质量的信任、各国的生产率水平,以及使国家成为宜居、工作和投资目的地的政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