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end.Tech 是什么
- Friend.Tech 好在哪
- 为什么是革命性骗局
- 为什么是骗局的革命
- 能否持续和破圈,还有哪些阻碍要克服
- 对 SocialFi 的启示
- Web3 社交是否有机会
- 发展的阻碍
- 有什么可以学习的
- 账号:绑定 Twitter 登录,继承 Twitter 的 Profile
- 价格变动:任何房间的初始 Key 价格会随着售出数量变化,呈指数级上涨,具体规则为 Price = Supply^2 / 16000,这就是 Bonding Curve
- 交易:Key 可以随时交易,每次交易支付 10% 手续费,5% 归房主,5% 归协议
- 积分:根据用户的行为,项目方会每周中心化发放积分奖励
- Key 价指数上涨,变化陡峭。在产品初期,很容易创造账面的财富神话来营造 FOMO 情绪,引诱更多用户和资金进入。根据估算,10 Keys 房间的价格为 0.00625E,20 Keys 为 0.025E(4x),50 Keys 为 0.15625E(25x),100 Keys 则有 0.625E(100x)
- 无限流动性但是低流动。用户每笔交易都和池子进行,用户可以随时退出但高抽税,产品不需要大 DAU 来支撑
- 成本和收益计算变复杂。Key 的交易价格在前端显示时,并不会考虑手续费,卖出时也不按照前端显示价格卖出
- 存在 Alpha。所有用户都是同一价格曲线,但显然不是所有用户都价值一致,基于 Twitter 的注册机制让用户在上线时,不需要运营就可以对其做价格预估,意味着每个新盘子都有得炒
- **积分规则控制用户行为,配合平台发展阶段。**从初期允许自持吸引资金,到鼓励(3,3)促进交易,再到 TVL 不高增长时激励持仓总价值,降低流动性,维持盘面稳定,降低崩盘速度
- **越贵的 Key 越难回本。**下图 1 是一个 Key 价格的变化图,横轴为 Key 的总数,蓝线代表某个房间 Key 当前的价格,橙色代表当前价格下买入一个新 Key 的成本,灰色代表当前价格下卖出 Key 获得的收入。 可以看到,橙色线和灰色线想要到达同一高度,中间横坐标的差距越来越大,意味着 Key 价越贵,通过交易回本的难度越高,需要的接盘侠越多多。
- 虚假的账面持仓,越便宜的 Key 卖出时亏越多。 用户的真实持仓价值多少?根据经济模型,Price = Supply^2 / 16000,每次交易支付 10% 手续费,用户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卖出持仓后,大概能回本持仓的 90%。 然而,实际成交时并不是如此。这里有两个要素,持有同一个房间的多个 Key 时对持仓价值的影响,卖出时实际价格不等于持仓显示价格的影响。 Key 的买入价格是以当下的 Key Price 为准,但是卖出的价格则是以卖出后的价格为标准,并基于此收取手续费。 举例来说,用户持有一个价格为 0.046E 的 Key(对应 27 个 Keys 的价格),卖出价格则是 0.0425E(对应 26 个 Keys 的价格),再收取 10% 的手续费,实际收入为 0.038025E,只有显示持仓价值的 83.4%。从图 2 可以看见,用户的持仓实际价值永远小于持仓的 90%,当 Key 的价格越低时,实际持仓价值越打折扣。


- 不像粉丝经济,粉丝数上升时粉丝加入的门槛会快速上升,重内容不重情绪,不利于群体情绪的扩大和传播
- 不像内容平台,创作者的收入和是否持续创作不直接相关,没有持续创作动力和相关契约限制
- 不像社交媒体,没有公开分享、交流的途径,也不依赖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建立联系运行
- 不像交友软件,在利益的影响下,用户之间难以建立持续的社交关系

- 专注 Web3 用户,邀请制保证早期邀请码获得者拿到低价筹码,帮助 CX。专注 Web3 用户的好处是,产品容忍度高,投资意愿强,共识差距大,同时在同类竞争中先行者对有用户有更高的粘性。同时邀请码制度保证了早期用户能够拿到相对更低价的筹码,并进一步帮助宣传,借用他们的影响力
- 把 Twitter 当基础设施,精简产品且降低门槛。虽然经常有人会说,Friend.Tech 通过 Twitter 注册继承了 Twitter 的用户关系,减少了迁移成本。但严格来说,Friend.Tech 继承的是 Twitter 的 Profile 和基础功能,只专注如何提高房主的开房间体验和用户的交易体验,而不需要关注房主如何获得注意力,让关于流量的一切都发生在 Twitter 上。也正因为如此,房间预览、广场等内容平台常见的基础功能,Friend.Tech 都不需要。
- 不限制开盘机器人,提供初期正反馈,进一步吸引资金进入。开盘机器人的存在,为早期大量新注册的用户提供了最初的收入和正反馈,还能通过快速拉高前期大 V 的 key 价来创造话题度满足虚荣心,在产品模式尚未爆火前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开盘机器人的存在也创造了许多造富神话,通过造梦叙事引入做梦资金,拉高 TVL。
- 基本功能的不完善:如各种延迟卡顿、不支持多种内容类型、只支持 ETH 支付等
- 可优化的方向:
- 提高房间运营能力,推出更多辅助房主精细化运营的功能。比如: 1. 帮助将优质 Key Holder 转化为房间价值,如开放房间群聊的功能 2. 帮助房主高效对 Holder 进行区分,如不同的入场成本、持仓数量、持有时间等 3. 帮助房主从内容获得反馈,如 Holder 对房主内容的互动统计 4. 帮助房主从更多维度展示自己,如某个地址或者最近某次交易的收益率等
- **从机制上给房主更多收益,Token /积分则主要激励 Trader。**如改变抽税的分成比例,有人会说当前的机制抽水只有 10% 对比传统平台 20% 以上其实不高,但是换个角度想,交易手续费的部分才是用户的消费,进入池子的部分是投资,实际上对提供内容的房主收入抽水了 50%。整体机制导致 Token 才是房主的主要运营动力,抽水只是平台的收入模式,平台利益和房主利益不一致。Token 是杠杆,两端都要撬。
- **房间的价值发现,刺激更多交易。**目前运营依赖房主在 Twitter 上自行,也许可以自动推荐给用户不持有,但是可能感兴趣的房间的内容。同时
- 如果要考虑引入更多用户群体,可以考虑从经济曲线降低进入门槛,丰富进入房间后的收费方式。类似黄推先付门槛,后面再收费。
- 需要仔细考虑的点:
- 对于用户来说投资和消费模糊:从体验来说,用户会自然而然地把购买密钥视为投资行为,密钥价格是其投入,而不会把一次买卖行为的磨损视为对房主的消费。既是消费也是投资听起来很美好,但很可能会影响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预期和行为导致两头都不好。
- 价格变动规则对后来者非常不友好:当下的机制是,越晚买,买越贵,回本需要的接盘侠就越多。这种规则不鼓励更多的人投入进来接盘,也许反过来,早期低成本筹码的持有者需要冒更大风险等更多用户进入才可以回本,而后期高价进入的人需要的接盘侠少也许会是更合理的机制?
- 抽水方式对交易积极性的打击:用户对自己的成本和收益是反直觉的,一开始用户可能会被表面的数据骗,但是熟悉之后就会发现亏钱概率很高而且亏很多,认清真相后,用户会选择退场,只卖不买,而非去算收益
- 经济模型单一和产品复杂度的权衡:单一经济模型的好处是产品简单易上手,但容易提高用户门槛,也限制房主类型。门槛方面,假设一个通过咨询服务的房主移到的 FT 平台,如果以 Key 的一次完整买卖的手续费作为购买者的付费,则房间价格需要至少是原来一次付费咨询价格的十倍才能匹配房主的原本的收入,这么高的门槛会导致一部分潜在用户的流失。同时当前机制也不适合稳定产出的内容型房主,像 Onlyfans 博主的内容是产出和价值相对稳定的无限资源;指数增长更适用围绕注意力、时间、Alpha 等有限资源运营的博主,对有限的需求拉动价格上涨会更合逻辑。
- 代币作用和积分权重:目前积分发放的规则主要基于持仓,对同价值的房主之间的区别似乎区分不大(如果有是我没搜到),如果发币后继续维持这种规则不利于平台活跃。可能可以把房主当作矿来做,有的矿收益高有的矿收益低,在矿和矿之间流转的过程中,不断重塑对矿的共识来重获注意力并刺激新一轮交易。
- 外部环境:
- Web3 总体活跃人数和类型有限,限制了上限。对玩法的熟悉、共识的形成导致潜在收益慢慢降低,随着注意力转移,导致进入增长瓶颈
- Web2 对 Web3 / Crypto 仍然不信任,收割粉丝的风险可能导致难以引入 Web2 的用户
- 观察此前破圈的产品,特点是单次或者少数几次入金和链上交互,就可以获得快速的正反馈,如买 NFT 被社区蒙蔽,买 GameFi 道具默默打金,Friend.Tech 目前很难做到这一点
- 使用门槛高,用户基数小。重视新增来提供活力的社交产品,门槛高获客成本高,用户基数小难以构成网络效应
- **对 Crypto 的偏见,现阶段不适合做内容平台和社交媒体。**对于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非 Crypto 创作者来说,声誉和信用非常重要。要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用户冒着被粉丝骂割韭菜的风险,带着粉丝从旧的平台迁移到新的平台非常困难
- 去中心化是卖点也是风险,有害内容、黑灰产的问题没有好的去中心化解决方式,但会严重影响社交产品的体验,Nostr 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 Web3 Social 应用宣扬的需求常常是次要的的,举例:
- 隐私、去中心化和安全。确实能看到很多用户对于中心化社交平台不够隐私、安全、去中心化的讨伐,但是用户实际想要的是中心化的平台更隐私和安全,而未必是一个隐私和安全的新平台。去中心化、隐私和安全是用户在这些平台已经满足了需求下长出来的新需求,是第二需求。
- 通用的穿越互联网的身份。一个不接地气的 KOL 需求,大部分普通用户需求是成为 momo,以多元多面的身份和定位,在不同的社区内活动。比起统一的身份,融入 Vibe 和社区是人在社交中更自然的行为。
- 常常想要解决中心化平台有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之后出现的问题。如没有数据所有权,利益分发不合理,中心化控制,缺乏隐私等。错误对标带来幻想和错误判断。
- Web3 和 Web2 的区别产生的影响和以往的技术迭代的影响不一样。认为 Web3 Social 是一个有潜力的赛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去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有巨大商业价值和护城河的社交产品,同时随着技术迭代,社交产品的迭代又有打破这些商业价值和护城河的新范式。所以如果把区块链视为一种新的技术革命,它也理应创造新的社交范式。但个人眼里,过去社交的变化离不开几种因素:上网的人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
- **做社交本来就困难。**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需求和社交习惯,很难找到一个足够大的需求或者创新,来吸引足够多习惯和需求不同的用户将其社交资产迁移到新的平台。最常见的情况是找到了一类新文化带来的新人群,但是文化是一种注意力产物,注意力转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在没有新媒介、新工具和新资产的情况下,仅依赖发现一波新的人群来构建一个新的社交网络限制了增长的上限,增长停滞,用户流失,无法变现是宿命;打开想象空间需要一个有持续生命力的新需求或者新范式。
- 忘记 Crypto 的价值主张,如数据确权、去中心化、隐私、创作者经济等,价值主张容易偏离重心。
- 举例来说,创作者经济或许是一个伪命题。见过的许多创作者经济的项目,通常落到三个点,1. 社区共创,2. 投资付费结合,3. 权利追溯,但普遍不致力于提高用户的付费意愿和付费习惯。价值和口号是搞团队攻山头的必须品,但是要吸引同志还是要先满足刚需。回到社交的核心要素,围绕 Crypto 去发掘新需求,发行新社交资产,发现新传播逻辑,发明新连接方式
- 资产优先,多尝试发行新资产,并基于新资产探索新的社交模型。利用 Crypto 的各种定价机制来给原来体系下难以定价的价值做价格发现
- 社交模块化,模块化的不一定要是基建。过去运营一个号内容、运营、市场、设计等都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当 FT 给出了一个内容和运营分拆,运营后置的逻辑样本时,是否可以期待未来 Crypto 实现组织的模块化,来改变许多优秀的创作者不擅长运营和市场,需要签第三方机构来代运营的现状?回到创作者经济,创作者、平台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不会被简单打破,社区共创也未必能做出能赚钱的好内容,但能否把运营、市场和设计拆分出来让社区参与来提高内容的商业价值?共创未必专注于内容,也可以做品牌共创。
- 不做对现有产品的优化版,也不做大 DAU 是成立前提的产品或者功能。 前者的典型是去中心化的推特,后者的典型是基于 Token 或者 NFT 才能加入的群组型产品,做社区首先要做增长,作为一个新产品本来用户就少,还要层层把关把用户挡在外面,看似方便实则...
- 重视空投规则的设计,中心化地规则设计有利于产品的长期发展。以往基于模棱两可的空投暗示,让用户去摸索的策略,不适用于应用层产品。应用层产品应重视非链上的交互行为,利用空投预期,在不对产品做大量改动的情况下(比如加入一大堆的新手引导),来影响用户行为
- 关注链上的需求,比如 Friend.Tech 是对内幕消息老鼠仓的需求。无论 Web2 还是 Web3,用户总是有认识新人的需求,只不过 Web2 里可能娱乐放松类需求更多一些,Web3 可能共谋类的需求更多一些
- 做好大户服务,让资金量的量变能够产生体验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