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能下是关键
ZK/OP/EVM/WASM 是调剂
发币才是小心思2023年5月起,铭文和其各类衍生品协议的爆火,让比特币重新成为区块链行业创业新高地,在这波浪潮中,利用比特币 UTXO 交易确立的“正统性”和以太坊系列创新反哺比特币的“迁移性”是两大特点。 在正统性上,Ordinal (铭文)和 Runes (符文)分别是其作者 Casey Rodarmor 为比特币 NFT 和 FT 创建的协议,但是 Runes 仍在发展中,但浪潮已至,BTC L2 已经渐有燎原之势。 在迁移性上,比特币资产发行的流通部分几乎都是接入 EVM 生态,因此,借鉴以太坊的 L2 发展思路成为行业共识,进一步的讲,ZK/OP 都被打包纳入其中,但是和以太坊扩容之路类似,陪跑者众,创新者少。 BTC L2 的核心在于范式和流派的确定,只有确定具体的技术方向,才能押中其中的优质项目,而目前,BTC L2 仍处于概念大于实际的草创阶段。 我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勾勒 BTC L2 可能的发展方向,而非罗列目前的项目,也不会涉及过多的技术原理(本文不含超过小学水平的公式和代码,可放心食用~)。 比特币要扩容,“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不太行在 BTC L2 之前,更主流的表述是“扩容”,在于比特币孱弱的 TPS 无法容纳稍微上点规模的交易行为,比如高频的小额支付,昂贵的 Gas Fee 和缓慢如蜗牛的确认速度让人无法忍受,至少是一部分人无法忍受。 扩容势在必行,尤其是 17-18 年催生了 BCH/BSV 两大分叉项目,进而倒逼比特币主网的 SegWit 升级,比特币第一次做出了违背祖宗的决定——区块扩容至 4MB,而非中本聪设计的 1MB。 按照中本聪的设计,比特币一个不含交易信息的区块头大约 80 字节,按照 10 分钟的出块时间,每个区块一年大约只会产生 4.2 MB 的数据,在 SegWit 扩容后,数据量会上升至 16.8 MB,但是对 TPS 的提升微乎其微,仍旧是个位数徘徊。 悖论就此产生,TPS 的提升还需要硬件、网速等一系列条件的配合,如果照这个速度,为了更好的交易速度,那比特币就需要持续扩容,最终变成中心化。 有识之士认为应该停止扩容,转而寻求 L2,由此,诞生了第一波次的 L2 热潮,闪电网络的思路也萌发于此时。

- 比特币开发语言缺乏图灵完备性,难以支持任何复杂功能;
- 2008 年的硬件水平限制,比特币主网确实太慢,需要提升下;
- 17/18 年,L2 开展早期尝试:闪电网络、ChainX、Stacks(2015年成立);
- 2021 年 Taproot 升级后,诞生了部分基于此的 L2 尝试,EVM 兼容成为标配,比如 Liquid Network(2020 年预测);
- 2023 年铭文爆火后,以太坊众多 L2 实践方式,如ZK/OP Rollup、WASM、多签桥,EVM 全面普及,比如 BitVM、BEVM、Interlay V2,总体上是 Rollup-EVM 探索反哺比特币的阶段。


- 接受 WBTC,用户需要向商家申请,商家对用户进行 KYC、AML 后确定身份,随后用户将 BTC 发送给商家,商家将 WBTC 发送给用户;
- 铸造 WBTC,商家向托管方申请,商家将 BTC 发送给托管方,托管方将 WBTC 发送给商家;
- 赎回 BTC,商家向托管方申请,托管方将 BTC 返还给商家,商家销毁掉 WBTC,托管方确认商家销毁,交易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