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讨论了以太坊公共物品的端到端融资生命周期;
- 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为加密货币生态系统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 我们概述了公共物品融资的生命周期:
- 摇篮阶段侧重于构建和获得初始资金;
- 成熟阶段包括社区建设和在「悲伤低谷」中生存;
- 独角兽阶段是关于实现重大影响并获得追溯性资金。







- 如果项目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不要让项目因为缺乏资金而夭折;
- 如果建设者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则应加快死亡 / 反思 / 复兴之路;
- 如果项目最终夭折,团队也应继续前进,这不应该成为耻辱。我们尤其应该鼓励公开这些团队的经验教训,这样未来的团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 如果下一代建设者成为独角兽,我们如何吸引他们做出回馈公共产品的高度诚信承诺?
- 我们如何开展一场社会运动,使其成为趋势?
- 我们如何将这些承诺汇集起来,为未来的资助做出可信的承诺?
- 将 Hypercerts/EAS 纳入现有的公共物品资助项目
- 建立新的影响力证明服务,帮助人们区分哪些是有影响力的项目
- 建立新的前瞻性公共产品融资工具,从而获得未来的追溯奖励。
- 如果一个建设者未能吸引到资金 / 证明,那是因为生态系统有问题,还是因为该建设者尚未找到一个重要到值得资助的问题领域?
- 公共物品建设者特别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网?逆向思维: 如何建立这些安全网才能使其不被利用?
- 肯定有一些服务是所有团队都需要的,如法律、后台、招聘、审计、办公时间等。这些服务是否会成为小型团队独立自主的关键?
- 其中哪些服务对处于摇篮阶段的建设者最有价值?摇篮阶段每项新服务的 TAM 是多少?如果 TAM 足够大,我们就会看到服务于这些利基市场的公司不断涌现。如果 TAM 足够大,我们如何聚集 DAO,让它们集中资源提供这些服务?我们如何吸引建设者来提供这些服务?
- 虽然资助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一旦开发人员和生态系统良好合作,就需要向这种关系迈出第二步,即让开发者感到舒适和「宾至如归」的长期关系。当我们对协议了如指掌,并能在生态系统中建立长期关系时,开发人员的工作才能做得最好。指哪儿打哪儿的模式并不好。开发人员如何从阶段性融资过渡到经常性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