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区分代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成分。定性方面包括社区参与、传播叙事等。定量指标则有TVL、P/E比率等。作者认为二者缺一不可,创始人需要综合考量,利用数据讲好项目故事。区块链资产估值仍在发展,配合不断丰富的链上数据,会有更多传统框架被应用其中。为什么代币会有价值?“为什么会有人买代币?”这些互联网上的钱怎么会有价值?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每个人都想找一个更大的傻瓜来买他们的钱包,不是吗?”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在市场低迷期,质疑的声音往往会增加,所以现在可能是回答基本问题的好时机,加入怀疑论者的行列去问“为什么代币有价值”? 首先,实时交易的代币在市场价格的形式上具有明确定义的价值。任何时候的市场价格都是供求关系的函数。在供应方面,不同代币的总供应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比较它们的价格就像比较苹果和橙子一样困难。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代币的供应量也会增加。基于这个原因,比较代币价值的最佳指标是完全稀释的市值,以解释代币供应的差异。但是需求从何而来呢? 代币拥有价值的原因是不同的。“超级资产类别”的框架为不同类型的加密资产的需求和价值问题提供了答案。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会快速引入超级资产类别的框架。然后,将其应用于今天的代币观。最后,我们概述每种超级资产类别的不同需求驱动因素。 将超级资产类别应用于代币“超级资产类别”是罗伯特-J-格里尔1997年发表的对不同资产类别进行分类的理论框架,并由克里斯-伯尼斯克在2016年尝试借此分类比特币而推广。得到的结论是,比特币不能被归类为任何现有的超级资产类别,因为它具有几种属性。 2016年阿尔卡特投资公司的白皮书认为,比特币应该被视为自己独特的新型超级资产类别。从那时起,加密领域发生了很多变革,因此将比特币以外的框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代币和加密资产是有意义的。 三种超级资产类别是“资本资产”、“消费/可转换资产”和“价值储存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