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质押是典型的债务驱动经济,刚一开始就面临增值的驱动,只有满足 LSD、ETH 质押双重收益后,才能留存自己的收益,这导致其更“冲动”去寻找高收益,带来比 LSD 更高收益,但也会引发更高风险。
- 再质押出售的是以太坊的安全性,以往的 L2 Rollup 只能依据以太坊区块空间大小定价,表现为 DA 和 Gas Fee,再质押将以太坊安全性标准化,并且将其“货币化”,以更廉价的方式提供等同以太坊的安全性。

- 单独自行质押(Solo home staking):需要个人拥有 32 个 ETH,自行购买硬件搭建节点和接入以太坊网络,这也是最符合去中心化理念的质押行为,缺点是你需要有点小钱,现价计算你需要 10 万美元以上的成本;
- 质押即服务(Staking as a service):如果你有 32 个 ETH,但是你不想或没钱买硬件,就可以把 ETH 托管给质押节点,但是你还可以保留相当程度的控制权,缺点是你仍然需要自费掏出来 10 万美元。
- 联合质押(Pooled staking),就是熟悉的 Lido 等流动性质押(LSD)模式,你质押 ETH 的同时给你 1:1 锚定 ETH 的 stETH 代币,并且仍然可以兑换回 ETH,还可分享质押收益,以及可以使用 stETH 参与 DeFi 赚收益,并且不限制质押数量,适合散户,缺点是 stETH 仍然存在脱锚风险,有可能损失 ETH 本金,以及参与 DeFi 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 CEX:存币生息,最为简单,风险自担,不做过多介绍。

- 再质押代币的构成是 ETH 或者 LSD,任意 dApp 使用再质押代币搭建自己的质押节点网络,就等同于以太坊的安全性;
- 再质押代币的数量越多,其主动验证服务 AVS(Actively Validated Services)的安全性越高,这和 ETH 质押数量越多以太坊越安全道理是一致的;
- 再质押服务仍然可以发行自身代币,用以作为参与再质押服务的凭证,这和 stETH 的作用是类似的,下文会提到不一致之处。
- ETH 主网质押的收益率最有保障,因为每个 ETH 持有人都是利润来源,这类似于美元的铸币税,拿着美元或者 ETH 囤币,就一定会被通胀缓慢收割购买力;
- ETH 流动性质押是 Lido 们发行的具备 4% 收益的“企业债”,stETH 是一种债权人凭证,Lido 必须高于 4% 的收益才能维持平衡,每铸造一枚 stETH,Lido 就产生了 1.04 个 ETH 的负债;
- 如果以 stETH 进行再质押,那么再质押网络就以高于 1.04 ETH 的价格购入了这笔企业债,再质押网络得到了准备金,就可以继续发行自己的“货币”,比如各类 LRT,这相当于货币被制造的过程,需要注意,此时再质押是基于信用去创造代币,这和 LSD 们面对 ETH (散户的真金白银)去创造信用是不同的逻辑,或者更直白的说,再质押承担的是银行的角色。
- 大型工业企业制造的货物无法卖出,因此挣不到钱,无法给配套的小企业们货款;
- 小企业们的货款被大型工业企业压住,严重缺乏资金去扩大再生产,造成债务危机;
- 大、小企业纷纷向银行借贷,小企业多为民营难以获得贷款,大型企业获得贷款后依然无法卖出,造成进一步积压;
- 银行坏账率飙升,大、小企业纷纷更难获得贷款,直至经济接近停摆,失业问题冲击社会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