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p Rollup的超能力,来自于它们的模块化结构。3 Z/ b* _! B0 a# `( z* w
我们知道,模块化公链是通过将单体区块链解耦为共识层、数据可用性(DA)层 、结算层、执行层等4个堆栈,然后引入DAS(数据可用性采样)技术和轻节点负责共识验证的架构设计,实现了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的统一。
目前,模块化公链各堆栈基建红红火火,一片繁荣。
数据可用性(DA)层主流项目有以太坊、采用乐观-欺诈证明保障数据可用性的Celesita DA、采用KZG承诺-有效性证明保障数据可用性的Avail DA、Near DA、采用Restaking验证集+KZG承诺有效性验证保障数据可用性的EigenDA(未上线);
结算层主流项目有支持模块化Rollup共享AMM流动性和互操作性的Dymension和打通模块化Rollup与EVM兼容链间流动性的Cevmos ;
执行层主流项目分为两类:Fuel、Eclipse等原生模块化执行层和Op Stack、Arbitrum Orbit、Polygon CDK、Zk Stack等通用Rollup 提供的SDK。 
一般而言,加密行业的互操作协议有着一个共同的元问题,即两个不同个体/实体如何去信任地达成共识/一致性。
。
区块链是Alice<==>Bob 这个元问题的解决方案,跨链桥是Chain A <==> ChainB 这个元问题的解决方案,Rollup是 L1 <==> L2 这个元问题的解决方案

而实现跨链(含L1和L2)互操作性有以下6种经典范式:7 Q* I% u- \* {
--哈希时间锁原子互换$ I* I9 W/ I, B4 x, z
--MPC多签中继层% v# X) d( s8 O5 n
--Tendermint SDK中继层
--Zk证明+轻节点
--轻节点+预言机
--Rolllup 中继层
以上6种经典范式架构设计中,都需要在安全性、最终确认性、资金效率之间权衡腾挪。% _& q) E, V% n9 x
其中,具有最小信任假设的跨链桥,是采用L2<==>Rolllup 中继层<==>L2架构跨链桥,如Orbiter、Across等。 这种架构也是Vitalik一直推荐的。但之前这种方式采用度不高,原因是因为以太坊的安全区块服务费(Gas的别名)高和最终确认性久(12分钟)。现在,模块化公链基础设施完善之后,上面这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目前在我观察列表里的Rolllup互操作协议有:0 h5 n: M5 e) A$ F
--超模块化公链KIRA Network
KIRA Network提出了“超模块化”和“最终确认性”的新原语。其网络架构中MF层,通过利用Staking-Slash博弈机制+区块头验证机制,复刻所有链和Rollup的状态,将互操作协议的N<==>N的网络复杂度,简并为N<==>KIRA的网络复杂度。
--Interwoven Rollup互操作性协议 Initia
Initia提出了Interwoven Rollup的新原语,但尚未发布文档。 --将IBC互操作性扩展到全链的Polymer% n8 w! f2 p5 T! ]2 E1 [
Polymer 自身就是一个以太坊 Rollup,它使用 IBC 技术实现不同 Rollup 之间的互操作性。它利用 OP Stack 作为结算层,采用 Cosmos SDK 实现原生 IBC 互操作性,并利用 EigenDA 提供可扩展的数据可用性证明。
设想一下在本轮牛市周期顶峰中,百万个Dapp Rolllup新范式产品上活跃着10亿用户,Dapp Rolllup之间的互操作会成为市场刚需。这就是为什么采用模块化堆栈构建Rolllup 中继层的Rolllup互操作协议,成了模块化原语的新圣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