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银行家时,没有人会给你配发徽章,也不会为你穿上法官长袍。那么为什么司法部要求银行家扮演警察和法官的角色?‘锁喉行动’要求银行识别可能违法或仅仅做了政府官员不喜欢事情的客户。”该计划在次年因法律、国会及机构反对被宣布关闭。 如今,“锁喉行动 2.0”这一术语有时被用来指政府针对“政治敌人和不受欢迎的科技初创公司”的去银行化行为。或者用另一种说法,该术语指银行“切断与被认为政治不正确、极端、危险或越界客户的联系”。无论定义如何,这一问题影响了政治光谱两端的个体和行业。 哪些机构参与其中? “锁喉行动”以及任何相关或后续针对特定实体或行业系统性去银行化的努力,其内部运作此前一直不为外界所知,调查若有也多在秘密进行,且《信息自由法案》(FOIA)请求仍在处理中。然而,在 12 月 6 日的一次诉讼中,某些 FOIA 案件披露了一封来自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信函(日期为 2022 年 3 月 11 日),内容为:“……目前 FDIC 尚未确定银行从事此类活动需要提交哪些监管文件。因此,我们恭请您暂停所有与加密资产相关的活动。”在案件记录中还有多封 FDIC 信函作为证据提交。 同时,我们已知,实施“锁喉行动 1.0”的原金融欺诈执法特别工作组(2013 年)包括 FDIC 和司法部(DOJ)等机构。美国财政部下属的独立机构——货币监理署(OCC)以及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FRB)也显然参与其中。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也被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美国政府使用了去银行化的手段。加拿大等其他国家也曾采用这一策略;英国也曾就政府主导的去银行化投诉展开调查。 政府为什么这样做?有哪些影响? 政府声称去银行化的理由包括打击支付处理欺诈、防止高风险企业经营(因为这些企业可能被视为更易与洗钱相关)。这种做法更多被称为“去风险化”,即“金融机构在未针对客户风险进行具体分析和管理的情况下,不加区别地终止或限制与广泛类别客户的业务关系”。 然而,广义上的去风险化和去银行化也可能被用作“党派工具”,仅出于政治原因关闭合法业务。此外,某些政府机构可能希望在决定“消费者可在何处及在何种情况下获得贷款、金融产品及其他银行服务”方面拥有更多自由裁量权和权力。 问题不在于具体政府机构履行职责,而在于政府对合法企业过度干预(或滥用权力)——在缺乏任何有效的正当程序或制约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而这些行为往往发生在幕后。尤其是,当现有法律和合法手段已经足够用来监管企业以达成如保护消费者、防止洗钱和阻止其他犯罪行为的正当目的时。 使用去银行化作为战术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即便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和银行系统,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例如阻碍消费者选择自由,或对整体商业活动产生寒蝉效应。这种做法还削弱了美国政府自身的政策目标。例如,美国财政部 2023 年一份关于去风险化的报告指出:
- 推动金融活动脱离受监管的金融体系;
- 妨碍汇款或延迟国际发展资金及人道主义 / 灾害救援的无障碍转移;
- 阻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以及其他服务不足的社区高效接入金融体系;
- 削弱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
- 被告知“业务合规后台团队关闭了账户,并禁止我们开设任何其他账户。未说明其他原因,也没有上诉程序”;
- 因“对所有加密企业的运营者缺乏信任”而被拒绝;
- 收到毫无根据的调查信件和通知,导致初创公司在本已精简的运作模式下陷入昂贵的循环和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