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Guest

More contents, please log on!

Bitmere.com 区块链前沿 Content
加密货币相比于黄金而言是更为有效的价值贮存手段(基于这点已经非常直观并且已经被很多人讨论过,本文不就此举例)。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比现有技术表现得更为优异(想一下跨国支付),然而Visa,ApplePay,GooglePay,Paypal以及法币作为日常支付手段却比加密货币更好。作为计价单位,非主权的加密货币可能在国际贸易,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市场,外汇储备,以及被法定货币不稳定国家使用等方面最有用武之地。

    在处理如何给加密货币作为支付和价值贮存的功能做定价的问题之前,我想先分析一下这两个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许多观察者预设这个相关性很强,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请允许我先将具有贮存价值和不明显具此特质的一般资产做个比较。贮存价值特点是,具有此性质的资产,价值与它的许多实用功能联系不大,且价值取决于生产以及贮存它的成本。一间装满货物的厂房,一些铜货储备,或者一箱汽油都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它们的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益和边际生产成本的均衡点,也就是说,MR=MC)。诸如此类库存类型的资产会体现在公司的资产负载表中,但是因为持有货物库存本身会有成本,公司会更想将此类资产持有到一个刚能满足公司运营的程度,它们不会通过增加此类库存而去确保留存收益。而相比之下,黄金是一种贮存价值。它的价值与挖取和储存它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所确定的均衡点已然关系不大。当我们将它作为珠宝(一种古老的向其他人彰显自身地位的象征),我们还使用它来制造电子产品和其他工业用途,我们还化大量成本将巨量黄金以金块形式作为储备——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储——而无意将这些块用于任何其他目的。所以黄金相对于它的挖取和贮存成本来说,其价值是主观的。

    以下是一些我们用作支付工具和用作贮存价值的例子[20]:

    作为支付工具:Visa(信用卡和储蓄卡)、SWIFT、PayPal、ApplePay、GooglePay、WsternUnion,现金

    作为价值贮存:黄金,定期和活期银行存款,现金

    有趣的是,同时作为支付工具和价值贮存手段的只有现金。然而尽管现金很明显同时具有此两类特性,人们仍然仅仅持有装在它们口袋中的那些量,然后如果有需要,从银行储蓄中提取更多。非零售性质的公司基本上也只会持有少量或不持有现金(会将其作为银行储蓄、商业票据,以及国债等)。对于一个零售商来说,其持有的现金更多地用作为营运用途而不被看待为货币。银行存款具有贮存价值,但是它既不用做支付也不属于现金;它是基于部分准备金模型下的金融机构的契约义务。当你做一笔支付,你将存款(贮存价值)转换成现金(支付通道)并用其支付;或者你使用Visa(支付通道),其本质是通过银行之间的支付网络(支付通道)完成你、Visa以及服务商之间名下银行储蓄账户之间的转账。信用卡很明显地不是一种价值储蓄。SWIFT是一种支付通道但不进行价值存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黄金仅仅是一种贮存价值而并非作为一种支付通道。没有公司用盎司计量银行账户,也没有厂商将以盎司对商品标价。没有人用黄金买咖啡。但这些并不会减弱人们将黄金作为价值贮存手段的意愿。

    事实上,支付工具和贮存价值往往是分开的,并非复合在一起。这句话想提出的观点是想说明,有许多具有支付属性的货币并不具有贮存价值。因而去假设人们会去囤积用作支付功能的货币,而不是用价值贮存币按需兑换,这样的想法过于简单了。

    有大量的证据可以说明经济参与者会依据内在功能性的利弊,相对差异化地选择将其作为支付手段或用作价值储藏。加密资产是一个特别并且有趣的例子。相对之前性质的货币来说,这是一个以科技手段占主导的,用作支付工具或价值贮存的货币,甚至某些加密资产能同时具有两种属性。(反对意见的观点是,鉴于加密货币的兑换相对更流畅,使得它相对传统货币来说切割此两种属性更为容易。)

    针对此问题我们做个有用的思维实验,假设三种加密货币A、B、C,它们在货币五种特质的评分如下:

    当竞争尘埃落定时,哪种币将会是最好的支付工具,哪种将会是最好的价值贮存手段?C币会代替其他两种成为唯一的货币吗?[21]还是A会成为最具有价值贮存价值的货币,B成为最具有支付性的币?在此五种货币特质相对变化中,结局的很多可能都会被期间的技术和政治的权衡所影响,但我倾向于具有自身特色并且彼此协同交互性较好的多种货币做为最优结局的观点。

    否认主流价值贮存币应该具备支付功能(尽管黄金并没有该功能)是鲁莽的。一个想要当主流价值贮存货币的加密资产应当谨慎地去适配合理的支付功能(分割性、替代性、被接受程度),而且在其贮存价值(稀有性和持久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越如此越好。一项仅仅具有很少甚至没有支付属性的加密资产会危及其价值贮存性能,所以这也是个重要的特质。在此我想要强调的点是,一个具有最强贮存价值且为相对较好支付工具的加密货币很有可能是最后赢家,支付性能对于一个价值贮存的加密资产来说,仅是一个多多益善的选项,而非必须最大化的属性。

    通过推断,当一项加密资产拥有一定支付功能时,我们并不能武断它会自动成为价值贮存手段。我们看到的唯一一个在具有价值贮存功能的基础之上还是支付工具的只有现金。如果一项加密资产,比如瑞波币,虽然在支付上更具优势(得到了更多的银行支持以及更便宜的交易)但是其贮存价值相对比特币而言则稍差(因为瑞波币管理集中且供给不确定),所以瑞波币最后作为价值贮存货币胜出的概率不大。而且正是因为用户们因为一些实际用途的需要使用一些功能型加密资产(例如以太币),并不意味着用户就会将其视为一种储蓄,而不将其视为一种营运资本,并按需要购买和使用以太币,而尽可能少地配置在资产负债中。

    我们进行有关加密资产作为货币的潜在价值的研究意义为何呢?首先,你应该将支付性能和贮存价值视作两种不同并具有叠加性的特征。接下来你应该思考你所关注的加密资产相对其他加密资产之间支付和价值贮存性能的区别,去验证在一种性质十分薄弱之时并不会导致其另一种性质性质也变得薄弱;你不应假设支付性能和价值贮存性能是不可分开的。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的加密货币的互联网价值可以通过两项相加来计算,即:总体网络价值=价值贮存估值+支付手段估值

    我所认为的均衡点在哪里呢?一个比较具有说服力的情景应当是,你最后会拥有几种非主权加密货币、主权数字货币、链下支付方案货币和一些改进后的中心化支付手段,如Visa,PayPal以及苹果/谷歌支付的集合,其彼此之间互相作为支付手段竞争(其彼此之间对不同支付情景有各自的优劣势),以及居于单一主导地位的,像现在黄金一样的非主权价值贮存货币。这种价值贮存货币也会替代很大一部分外汇存储,或许会成为国际贸易和商品交易的计价方式。

    目前看来,支付将一直是分散化的市场,主权数字货币、链下币(不论是否抗审查)以及中心化支付系统则会在全球支付市场展开大范围竞争,尤其在小额、区域性的一般交易支付情景中(这种支付情景中速度和支付成本相对监管措施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非主权的、非监管性质的去中心化支付协议最终会在特定情境下,比如某些国际贸易,主权国家货币失控的市场,或反监管情形中(比如资金管制、法律处罚、政治压迫、违法活动)得到充分使用。我能想象到主权国家会在国内为此设立倾向于流通主权数字货币的法规,使政府对国内政策和税收保持控制。值得注意的是,主权数字货币可能将在支付竞争胜出非主权加密货币,却很可能促进非主权货币的贮存价值的出现,毕竟其存在会消灭银行繁复的固有问题和现在法币兑换加密资产的摩擦。

    接下来要讲的是,货币的价值贮存储功能的潜在价值远高于支付功能。因此,如果价值贮存货币同时也是良好的支付手段,也只会增加很少一点价值。价值贮存对投资者要重要得多。

    ##支付

    接着本文开篇的一般性观察来说,一个加密货币支付工具,撇开其价值贮存功能,只是另一种不能脱离用公式M=PQ/V和维持区块链所支付的计算资源来计算通证价值的实用协议。大规模应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做到本轻利厚。从加密资产同是价值贮存和支付手段的层面上来讲,想让此资产本轻利厚而且作为具有竞争力的支付手段,它的支付属性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要与其价值贮存属性脱钩,作为支付手段的M的增量仍然等于PQ/V,也就是支付功能使用的计算资源,且V可以变得很大。这种关系的剥离可以被一个清晰的机制完成,比如以太坊的GAS;各种不同的扩容解决方案,比如链下交易处理;或者在挖矿网络中强调交易费而不是区块回报。类似Layer2交易处理方案的效应是对加密资产价值贮存和支付工具的总和价值计算中,大幅提升V(从而降低M)。

    事实上,区块链支付手段在今天相比于中心化支付手段,如Visa,ApplePay,GooglePay和Paypal来说价值较小(对于通证的持有者来说)。某些人会认为,因为加密资产是一种支付手段,所以在系统中通证的持有者会持有一些单价近似企业价值除以其发行通证数量的资产,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其实在如此一个相对成熟的均衡点下,这一项通证的网络价值应该是M=PQ/V,其中PQ便是需要运行此链的计算资源花费的成本总和(也可以被认作每年需要处理同等体量内容的现有系统的预算乘一个用以相对调整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基础设施所致低效的系数),V是(可能比较高的)速度。M=PQ/V的估值模型的价值是大大低于现在企业估值的。区块链支付手段应当施以影响并取缔现有模型,从而为广大的用户提供巨大的利益,但这些通过通证表达出来的协议价值会远小于被破坏掉的企业价值。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公司和个人会在多大程度上选择一系列支付通证作为其资产负债表上的营运资产。问题在于,公司和个人将它们作为此类资产的意愿有多强烈。公司和个人往往持有很少现金。就他们会持有一些现金等价物作为对不确定性的防备的情况来讲,他们也会选择将此选择所产生的花费放诸同类货币中,而这样对主权电子货币和既有的支付系统总是好的,除非零售商和供应商开始大规模地以加密货币衡量价格。除了对于需要大量国际支付的,现在做国际贸易和大宗商品贸易的,和在经济活动中主权货币效用不大的人来说,大量储蓄非主权加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不合情理的。在加密货币本位的世界中,从一种加密资产转移到另一种(比如从价值贮存机密币兑换成支付工具币,或者在不同的支付工具币之间转换)会平滑通畅,迅速交易。那么持有一个特定加密资产作为支付工具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同样这么说,我们去重温现金等价物,例如一项置于部分准备金制度的银行存款和现金之间的区别,然后将其对应到加密资产中,也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不存在为加密资产匹配的部分储备金制度银行,加密资产的使用者可能会倾向于将价值储藏在法币结算的储蓄中,同时仅持有一小部分加密资产作为支付使用,而不是持有一大笔不产生价值的加密资产。或者,它们也可以通过购买加密货币结算的债券和商业票据来借出手头的加密资产[22]。

    最后,就一个非主权加密货币支付功能的潜在价值来说,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虽然支付功能具有较大的网络效应(Visa相比于DinersClub更为有用且价值更高,因为它被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所使用),现今的支付领域从结构上来讲其实是分开的且各自为政的。有多少非主权的价值贮存是被配置在投资组合之中的呢?黄金几乎就是全部了。想想你过去的一个月使用过多少支付手段:现金(可能是多种货币),Visa,Amex,Paypal,自动重复扣款以及SWIFT等。它们都是较好的且能各自满足稍微不同的支付情景需求,具有各自特点的支付手段:现金用于支付小费,Visa用于Amazon的支付,Amex用于购买飞机票并获得积分,Paypal用于在一些你不太信任的网站上支付,自动重复扣款用于你的物业账单,SWIFT用于国际转账。我们应当注意,新的范式不会像旧范式一样运作(举个例子,在90年代,我们曾想象的是旧式媒体互联网化而不是新的社会媒体的出现)。但是我们会根据第一性原理,而非现状,推断得出支付领域会呈现碎片化。加密资产之间的转移摩擦会很小,而且会有很多不同的支付情景。所以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我们依据各类支付手段与支付情景的契合性使用相应不同的支付手段。时间会告诉我们那些具体是什么,但我们推断一个大致的可能也不难:完全匿名的智能合约需要图灵完备链承载、速度和成本为核心要求的支付手段、安全和匿名性主导的支付手段、以及一位商家只接受莱特币,另一个接受达世币的诸如此类的情景等。

    总之,我能够想象到持续的创新以及一个不停变化、分裂以及竞争愈发激烈的支付市场格局。这与贮存价值方面恰恰相反。在贮存价值方面,领先币种会持续增强自己的地位。路径依赖的特性相对在价值贮存中会更为强劲。尽管会有一些不具备贮存价值属性的支付货币,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尽管支付性能的缺失会并不利于一项加密资产作为价值贮存的效能,但是也存在很大支付属性不能有效带来贮存属性的情况。这么来看,支付和价值贮存之间的因果性较弱

    注20:这里我将预付性质的储蓄卡、礼物卡,具有预付性质的电话套餐方案以及飞机里程积分等排除在外,因为它们相对于金融系统来说无关紧要。其实他们也可以被用作支付手段或被当做资产,但是人们往往会将其认做很具有固化性质的资产项(不具移动性的资产负债项并且具有库存持有成本),而非一种形式的储蓄。所以如果我们把它们算上的话,它们更像一种支付手段而不是价值贮存。
BitMere.com is Information release platform,just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opinions expressed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You have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Login | 立即注册

Points Rules

Write the first review

一身似水厝 初中生
  • Follow

    0

  • Following

    0

  • Articles

    20

Promoted